一石激起千层浪,最近几天,看到余额宝基金又整新活,第一次自己主动官宣:降托管费,从0.08%拉到0.07%。这事一炸,网上就热闹了,微博、基金交流群热度直冲,老百姓也跟着坐不住。 余额宝这种巨无霸,覆盖将近8亿用户,随便一点小动作,影响波及全国,托管费哪怕下调0.01%,数亿资金一起动弹,立刻就是百亿级别的让利。
不是头回有人喊“基金降费”“投资者收益多一点”,但每次听,心里头想的还是:降一点算啥,买新基时手续费、持有费、赎回费,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名目,自己口袋里飞了多少,谁记得清楚?
大家都在喊“基民不再被动员买新基”,到底是空喊还是有点实感?看着最近证监会发布的《销售费用管理新规》征求意见稿,托管费能不能降在消费者兜里,还是早晚得被销售端薅走?说白了,大家讨论的,就是这刀子能不能真割到肥肉。
先说用“最锋利的手术刀”来形容这波费改,确实不夸张。三年时间,公募基金费率改革推得像打怪升级,第一阶段砍管费和托管费,第二阶段削佣金,一步步把能“动”的都动了一圈。轮到第三阶段,直接抓销售环节,认申购费、赎回费和销售服务费,定点打在银行、券商、蚂蚁、天天这类代销渠道的“收入命根子”。
所有人都清楚一件事,第三阶段动作,杀伤力确实最大。赎回费全归基金财产了,渠道吃不到;申购费大幅下调,一下就叫惯会“冲首发”的玩法失灵。过去大家玩什么:新基好推、认购费贵、维护费给的多,银行、券商、中介机构跟着一起冲量,卷一波新钱,老基赎回,新基跟上,持有期限短到两三个月一波流,自己薅点中间差价,基民被反复劝“买新不买旧”,哪边热闹往哪挤,最后赚不到钱都还得交各种费,大部分“羊毛”都在中间机构。
那一夜,微信群、各大理财社区,不少网友发段子,说以后再也不用被“推新基冲KPI”了,又发不少点赞表情包,还有人调侃以后券商客户经理只能安安静静搞服务,什么“今年爆款”、“XX基金经理全明星”都变成坦克车广告,网友一片叫好,说基民终于站起来了,感觉确实爽,哪怕只降0.01%,也算离自由近一点。
但心里难免嘀咕,这有多大作用?新政出来前,新基发行“首发量”就已经降温了,不再头铁乱冲,把钱塞进税后收益料峭的新玩意。数据一出来,首发基金环比涨不及以前了,老百姓越来越不爱跟风,更多人盯着“老基稳、回报连续、净值透明”,甚至券商营业部推荐的都是“别乱买新基,还是老基风险可控”。这说明啥?法宝不用扬鞭自奋蹄,没强制,用户觉醒,自己去挑。
其实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,这波新规卡得很细。认申购费降幅最狠,划到70%的一刀切,货币基金都不再例外。过去货基总被当做“特例保护”,如今连余额宝都带头削,只能说强制让利、刀锋不留死角,旧生态很难有回光返照了。
更重要的点在于赎回费,强行全额归到基金本体,这一点相当于一刀掐断渠道精耕“冲量-赎回-再买”这样循环套利通道。以前银行、代销,靠这块赚的“快钱”特别多,维护费高、返佣及时,给谁不好意思,都是亏的用户自认倒霉。现在彻底断了,销售端拿不到,基金经理只能靠做长线,别想着起大早抢个首发量一波走人,逼着行业吸引长钱进场,服务更专业,持有更稳定,管理人的饭碗只能靠能力和规模,没别的。
咱们聊回影响最大的一拨人,基金销售机构,尤其银行。坦白说,改革刀子最锋利的地方就在他们身上。短线看肯定肉疼,销售收入要降,中间费用没以前多,但整个“保有量、存量”成了新出口,银行们年初就开始转方向,不再拼新基数量,转型做保有量管理。说易做难,没有客户黏性,啥都白搭。
“以量补价”理论,不外乎保有量拉起来,基民入场成本便宜了,也会吸引增量客户。银行线下优势、客户存量厚,投顾服务抓一手,这下倒逼他们别再玩“短平快”,要转型像私行、券商、海外那些大机构那样做赋能型顾问。数据也很直观,A股持续回暖、基金保有规模暴增,银行“中收”反而因代销权益基金量增而正增长,不能全拿降价说事,银行赚服务的钱有空间。
就现有产品结构讲,压力最大的其实就是老套路产品,像理财、保险、信托,代销利润被“封顶”,基金反而因为风险收益曲线完整、客户选择多,成了银行财富主角,赋能空间反倒被打开。头部银行已经觉醒,早就不是靠卖产品赚差价那种玩法,主攻客户服务、资产配置、咨询、定制方案这些增值服务。大家琢磨的,还是转型做“综合财富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”,而不是单纯靠卖哪家新基赚手续费,再说市场风向变了,客户也不再傻冲,互联网、私行、券商双轮驱动,竞争环境严峻,谁能抓住客户心、做“粘性服务”,谁活下来。
这里必须承认,费率改革给行业带来的绝不是“打击”,反而倒逼行业进化,银行、机构、券商不得不升级自我,比谁资产配置专业、比谁客户黏性高、比谁数字平台活跃,以前能靠牌照躺赢的时代,没了。全行业从产品导向转向以客户为核心——服务、咨询、陪伴、定制、教育才是核心生产力。
换句话说,打破首发量、赎旧买新这种旧逻辑,真正要做的是培养基民长期心态,降低进出门槛,让普通人买基金不觉得复杂恐惧,敢于持有,慢慢打下稳健基础。权益类基金发行爆发,指数型产品火出圈,也是这波费改的直接催化结果,更多人开始理解长期投资的意义,这正是政策想促成的生态,让基金成为家庭主要资产配置手段之一,而不是一把冲量的快钱游戏。
我自己看这波变化,说实话是觉得踏实。 不再被一茬茬收割,不再被推着去买名字看起来高大上的新产品,银行投顾和基金经理都得卷服务、卷业绩、卷能力,这才是正向循环,基民受益。官方数字一出来,哪怕目前有阵痛期,但长线一看,行业升级、多头齿轮咬合、普惠金融、专业服务,这种大趋势太明显。
以前大家在群里总问:定投还是一把梭,买老还是上新,现在少了,更多人比谁持有的久,谁服务靠谱,谁投顾给建议踏实。身边的银行经理直接跟我说,头几年天天KPI压新基,要刺激买新,全员刷屏,下了新规之后,注重关怀和教育客户了,不劝多买劝你多学。
费改并不是打碎旧世界,而是扶正新生态,考验谁能走完长坡厚雪、培养长线客户、做资产配置大管家。
最后说一句,这才是金融改革最有意义的地方—— 让金融“脱虚向实”,真正服务普通人,让行业的刀锋切向落地,走出国门的那种“大而全”。未来谁敢不跟上,不是被淘汰就是边缘化。我们已经准备好了。
本文章旨在弘扬社会正气,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,请及时反馈,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。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,倡导健康、正面的价值观念。如有内容修正需求,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。小编写文不易,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,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,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。
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、客观性,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,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。
中国十大配资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