俄罗斯突然解开中短程导弹的封印,副外长一句“我们不止有榛树”,瞬间让欧洲绷紧神经。 在俄美阿拉斯加会谈倒计时的敏感时刻,俄罗斯亮出压箱底武器,直言“要让某些欧洲政客冷静冷静”。 这场酝酿六年的反击,既是普京对北约东扩的强硬摊牌,揭开了一个被刻意隐藏的真相:俄罗斯的导弹库早已装满“西方拦不住的王牌”,而射程覆盖全欧的“榛树”系统,不过是冰山一角。
2019年,美国单方面退出《中导条约》,亲手撕毁冷战时期限制陆基中程导弹的关键协议。 尽管俄罗斯在法律上不再受约束,却主动承诺暂停部署此类导弹,条件很明确:只要美国不在俄边境附近部署同类武器,俄方就保持克制。
但北约的行动彻底踩过红线
欧洲方向:美军“战斧”巡航导弹进驻罗马尼亚,射程1600公里;德国计划2026年部署可发射SM-6导弹的“台风”系统,将反导平台转为进攻矛头。
亚太围堵:美军在菲律宾部署“堤丰”导弹系统,演习后拒绝撤离;澳大利亚测试射程超1000公里的精确打击导弹,直接威胁俄远东。
让俄方震怒的是,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2025年6月公开宣称“考虑在波兰部署核武器”,相当于把枪顶在俄罗斯额头。 俄外交部最终在8月4日声明:自我限制的理由“已不复存在”。
8月10日接受俄官媒采访
罕见透露关键细节:“榛树是有的,但还有别的。 那些不该我说的,我不能说。 但确实有。 ”这句看似含蓄的表态,实则暗示俄军早已备好多套“未曝光”的导弹系统。
性能碾压:射程达5000公里,10倍音速突防能力,可搭载分导式核弹头。 2024年10月首次实战,一枚导弹精准摧毁乌克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的军工厂,从此名震战场。
量产列装:2025年8月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,成为俄军反制北约的核心装备。
军工动态暴露关键线索
陆基“锆石”高超音速导弹:原为海基型号,速度9马赫。 若改为陆基部署,从加里宁格勒发射到巴黎仅需4分钟,现有“爱国者”“萨德”反导系统对其完全失效。
“伊斯坎德尔”终极版:现役型号射程500公里,改进型可突破1000公里,命中率高达92%。 若解除核弹头适配限制,可直接威慑波兰北约基地。
陆基“口径”巡航导弹:舰载版射程超1500公里,打击精度误差仅5米。 转为陆基后,可隐蔽部署于白俄边境,覆盖乌克兰全境补给线。
分三路构建包围网
这块俄飞地嵌入北约腹地,距离柏林仅600公里。 俄军在此部署导弹后:
覆盖90%欧洲目标,包括英国伦敦、法国巴黎;
配合新型电子战系统,干扰北约侦察卫星,让反导系统沦为“瞎子”。
俄国防部被曝正与委内瑞拉磋商部署“榛树”导弹。 若达成协议:
从委内瑞拉发射,导弹15分钟可抵达华盛顿;尼加拉瓜、古巴也在俄方备选名单中,重现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的威慑格局。
美军基地全数暴露;北美西海岸城市进入打击半径。 俄乌冲突率先验证了解除禁令的实战价值:现役“伊斯坎德尔-M”需靠近前线发射,易遭乌军“海马斯”反击;1000公里级导弹可在俄本土纵深区域安全发射,覆盖乌西部利沃夫军援枢纽。
对乌军用机场的打击中
首次采用“匕首高超音速导弹+电子干扰”战术:电子战瘫痪乌军S-300雷达;“匕首”以10马赫速度突防,100%摧毁目标。俄罗斯解禁导弹的狠招,让西方陷入三重困局:北约现役反导系统对高超音速导弹拦截率不足40%;美军“暗鹰”高超音速导弹最快2026年部署,落后俄军至少两年。
美国在欧单套反导系统造价8亿美元,而俄“伊斯坎德尔”单价仅300万美元;北约需额外投入数百亿美元升级防御网,却仅能应对俄方1%的部署成本。 波兰、波罗的海三国要求增兵;德法推迟对乌军援表决,马克龙私下抱怨“北约东扩过头”。
俄罗斯将导弹技术转化为地缘杠杆
伊朗合作:放风“可能转让导弹技术”,刺激沙特、以色列向美施压;
朝鲜协同:引入KN-23导弹,以极低成本补充火力;
能源反制:若美阻挠各国购买俄油气,俄暗示将扩大导弹技术扩散,推高全球油价。
8月10日俄方公布导弹解禁细节时,刻意强调两点微妙信号:
关闭新地岛禁飞区:8月7日至12日,巴伦支海4万平方公里空域封锁,疑似进行导弹试射;
谈判留余地:称“若美冻结欧洲/亚太导弹部署,俄愿重回暂停状态”,为会谈埋下伏笔。
中国十大配资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