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园冶》是中国古代造园专著,也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专著,由明末造园家计成著,成书于崇祯四年(公元1631年),崇祯七年刊行。全书共3卷,附图235幅,主要内容为园说和兴造论两部分。其中园说又分为相地、立基、屋宇、装折、门窗、墙垣、铺地、掇山、选石、借景10篇。
该书首先阐述造园观点,详细记述如何相地、立基、铺地、掇山、选石等,并绘制相关图案。书中既有实践总结,也有独创见解和精辟论述,还有园林建筑插图。《园冶》总结了造园经验,为后世园林建造提供理论框架和范本,其“虽由人作,宛自天开”“巧于因借,精在体宜”等理念,体现了中国古代造园的成就,对研究古代园林具有重要意义,在文学上也有一定地位。
图片
拙政园,作为中国“四大名园”之一,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,吸引着无数游客与学者。1961年3月4日,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,园林类仅有四处,拙政园与颐和园、避暑山庄、留园并列其中。其中,颐和园与避暑山庄位于北方,是皇家园林的典范;拙政园与留园则坐落于苏州,代表着江南私家园林的巅峰之作。
拙政园的知名度之源拙政园之所以声名远扬,主要有两方面原因。其一,拙政园是中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,江南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。其布局精巧,建筑造型独特,书画雕塑与花木园艺相得益彰,被誉为“天下园林之母”。其二,拙政园见证了众多历史风云人物的活动轨迹。江南文豪钱牧斋与爱妾柳如是、明末御史王心一、清初大学士陈之遴、平西王吴三桂之女婿、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、江苏巡抚李鸿章与张之万等,都曾在此留下足迹。辛亥革命后,江苏都督程德全在此召开临时省议会;抗战胜利后,爱国诗人柳亚子在此创办“社会教育学院”。相传,康熙年间,《红楼梦》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任苏州织造时,家眷曾寓居拙政园达二三十年之久。
拙政园的历史沿革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(1509年),由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而还乡,以大弘寺址拓建而成。园名取自西晋潘岳《闲居赋》中“此亦拙者之为政也”之句,寓意隐退林泉、守拙归田园。王献臣仕途坎坷,曾两次被诬陷下狱,最终罢官居家。他对友人文征明言道:“吾仅以一郡倘倅退林下,其为政殆有拙于岳者,园所以识也。”此园名,既是他无奈心境的写照,也是自我解嘲的表达。
拙政园的布局与特色拙政园现存的建筑大多为清代遗存,布局分为东、中、西三部分。
图片
图片
东部花园
兰雪堂:堂名取自李白“春风洒兰雪”之句,象征主人高尚情操。堂内屏门上有一幅漆雕全景图,展示了拙政园的整体布局。东部花园以田园风光为主,主要建筑有“秫香馆”“天泉阁”“芙蓉榭”等。芙蓉榭:位于荷花池边,水榭造型轻巧,正面荷花盛开,背后高墙相映,宁静气氛油然而生。天泉阁:矗立在翠绿草坪上,攒尖戗角,重檐八面,内部虽为一层,外观却似两层。站在戗角下,蓝天白云与楼阁相映成趣,仿佛楼阁在翱翔。秫香馆:原为观赏稻麦飘香之地,现建筑为60年代重修时从东山搬迁而来,体型偏大,与原景略有不同。中部花园中部花园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,以池岛假山取胜,大致可分为三个景区。
第一景区:以池岛假山为主,包括“梧竹幽居”“待霜亭”“雪香云蔚亭”等景点。假山设计精巧,符合山水画传统技法,表达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”的意境。梧竹幽居:俗称“月到风来亭”,造型别致,四个圆洞门如镜框镶嵌着四季风光。亭内楹联“爽借清风明借月,动观流水静观山”描绘了自然风光与陶冶情操的双重意境。待霜亭:取自唐代韦应物诗句,透出山野气息与泥土芳香。雪香云蔚亭:位于岛中央制高点,周围景色如画卷展开,对联“蝉噪林愈静,鸟鸣山更幽”增添了超尘脱凡之感。第二景区:以荷花池水为中心,围绕水面有“荷风四面亭”“香洲”“见山楼”“小飞虹”“小沧浪”“倚玉轩”“远香堂”等景点。荷风四面亭:四面环水,三面植柳,对联“四壁荷花三面柳,半潭秋水一房山”勾画了四季风景特色。香洲:船型建筑物,集中了亭、台、楼、阁、榭五种建筑种类,寓意“水可载舟,亦可覆舟”。见山楼:三面环水,似苍龙嬉水,建筑风格古色古香。小沧浪:取自《楚辞·渔父》,构成闲静水院,是观赏水景的最佳去处。远香堂:位于中部花园中心,四面镶有玻璃窗,可一边品茶一边看景。堂前种有莲花,堂后广植荷花,取自周敦颐《爱莲说》“香远益清”之句。第三景区:以庭院建筑为主,有“玲珑馆”“嘉实亭”“听雨轩”“海棠春坞”等。这些建筑将空间分割为三个小院,通过“隔景”手法丰富园景。玲珑馆:云墙造得较矮,视野开阔。海棠春坞:尺寸较小,但开了几个漏窗,使天井显得宽敞。听雨轩:天井面积较大,开有小池塘,园景丰富。西部花园西部花园的主体建筑是“卅六鸳鸯馆”和“十八曼陀罗花馆”,为美化了的“鸳鸯厅”结构。北厅楹额“卅六鸳鸯馆”为清代状元洪钧墨宝,南厅楹额“十八曼陀罗花馆”为清代状元陆润庠佳作。馆内造型别致,椽子为弓形和弧形,四角有耳房,相传是园主听昆曲的地方。
留听阁:位于“卅六鸳鸯馆”西面,楹额取自唐代李商隐诗句,南面飞罩雕刻松、竹、海、雀花纹,隔扇裙板上刻有蟠螭图案,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。倒影楼:位于“卅六鸳鸯馆”北面,因楼阁倒影清晰可见而得名。下层为“拜文揖沈之斋”,纪念文征明和沈石田先生。中间屏门上雕刻有郑板桥的无根竹图,并配有诗词。与谁同坐轩:形似车厢,取自苏东坡诗句,表达了诗人孤芳自赏的心情。轩顶瓦面如折扇扇面,后面“笠亭”尖顶恰似扇把,连接得天衣无缝。漫步园林佛穿越时空,与历史对话,感受那份淡泊明志的人生哲理。
隅志建筑公众号 25.5.7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中国十大配资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